导航条 »论坛首页 »法华论坛 »展开论题组:330 »展开上一层主题组1 »展开主题组:2 2022.10.23 23:41:23 法华微信 注册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
  难为圣兄怎么找的,《璎珞经》这段超难懂的!
俺基本解释不来,但可提点意见供一样不懂的同志们参考。

这段的主旨,本应在于淨菩萨所问如何为“有情之物令至无情”,以及“无情之物令至有情”?不过在经文中,很明显并未把“有情令至无情”给交代明白,反而把重点放在后者,但后者──“无情之物令至有情”却给换成了“无情于有情”!“A 于 B”是咋意思?简直完全脱离文法!即使配合经中所举若干譬喻,一样摸不着头绪。

经中譬喻简单罗列如下:

学地成就学法七无漏观,无復凡夫三世心 → 无情于有情。
无学修九清淨道,无復七无漏观 → 无情于有情。
不退转菩萨得虚空观,修十六圣行,无復无学修九清淨道 → 无情于有情。
八住菩萨得佛形相,获三十二圣谛,无復九清淨道 → 无情于有情。
九地菩萨无復三十二圣谛 → 无情于有情。
如来最后降伏十四尘垢,无復三禅行 → 无情于有情。
如来无辟支佛、阿罗汉心,然有慈悲喜护 → 无情于有情。

(按:上列文句涉及一些与其他经论颇不一致的毗昙名相,如“七无漏观”,应指前七根本定之无漏等至,欲详细节,可查“三等至”。“九清淨道”,应指修道位地地别断九品惑之九解脱道。“十六圣行”大家都知道,不劳细说。“三十二圣谛”,可能指四善根位于上下二界分别所行十六圣行。“三禅行”涉及很多菩萨大行,并非三禅天定,是本经特有的名相,详见〈无量迳品〉。)

“无情于有情”显然从原先淨菩萨所欲问的可分别事例,变成了某种隐喻,有点像《维摩经》中所谓六度、四摄、四无量心等是菩萨淨土的意思;这裡的“菩萨淨土”是抽象的,并非对实际情状的描述。如果《璎珞经》用的也是一样笔法,那圣兄这番查经估计白忙了!

“无情于有情”着实难理解,在我看来,或可将“情”之一字训为“分别”,那原句就可转为“无分别于有分别”;另一对应句:“有情于无情”,便成“有分别于无分别”;两句并列,颇有“寂而常照”“照而常寂”的意味,那经中所谓:“菩萨摩诃萨具此『有情于无情、无情于有情』者,便能具足如来圣行,身黄金色,众德巍巍,犹紫磨金山,众智自在。”的功德歎扬,似乎也比较好有个说头了。

法师上下  2013.9.8 7:11:52    来自:+++  

(330-2)  显示次数:10688(8411+2277)     查看法师上下的所有文章 给法师上下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



转向网页顶端

提示  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

微信扫一扫,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-com
微信»发现»扫一扫,关注法华公众号(fahua-com)


火凤凰

◇   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+ SYS 总计 0 秒    ◇   
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.fahua.com  WiseForum1.0  Since1999.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