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,问:有f师说,”诸佛菩萨个个都是一念不生,都是觉正净。念到相应才是念佛人。绝对不是天天拿著念珠,口念‘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’,那不一定是念佛人,那是念佛的样子“,为什么一念不生才叫念佛人?
答:念佛分三种,念自佛,念他佛,念自他佛。
蕅益大师云,若单念自佛。与参禅止观全同。若单念他佛。与参禅止观。亦异亦同。若双念自他佛。与参禅止观。非异非同。夫念自佛者。是四念处观。所谓观身。观受。观心。观法。若一切法门。不为四念处所摄。卽外道法。故知与禅观同也。
夫念他佛者。或念相好。或法门。或实相。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。则但持名号。若念相好。一往似与禅观异。然必止息异缘。专观彼佛。则仍与止观同。亦仍与静虑同也。念法门者。例此可知。若念实相。虽托他果佛为异。然终无两种实相。究竟是同。若持名号。一往亦与禅观异。然无论解与不解。而所持之名。当体无非一境三谛。能持之心。当体无非一心三观。故曰。明珠投于浊水。浊水不得不清。佛号投于乱心。乱心不得不一。是则心无异缘卽是静是止。名号歴歴卽是虑是观。亦究竟同也。
夫双念自他佛者。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。乃托他佛。助显本性。由悟本性。故与禅观非异。由托他佛。故与禅观非同。是谓胜异方便。无上法门。文殊般若经。般舟三昧经。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此圆顿了义。而妙宗钞申之为详。凡栖心净土之士。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。
由上可知,一念不生,属于念自佛。认为只有一念不生才叫念佛人,那是错认为只有念自佛才是念佛。这是典型的受一非余,或者叫宗教混滥。
实际上,在净土法门里,只要有真信切愿,六度万行,皆是念佛行。乃至一切世间善行,皆是念佛行,只有这样,才会有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的结论。反之,若无信愿,你念佛念得再好,也是往生无望。
归纳起来就是,一生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竟然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念佛,你如果依止其修学,你如何能往生?
2,问:某f师说,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在念,都去不了,什么原因去不了?口里念佛,心里面计较,这是你念一生不能往生的原因。等着来生再来吧!来生是不是能得人身,是不是能再遇到这个法缘?就不太可靠。
生生世世把这个机会错过了,怎么错的?就是念佛还打妄想,生活当中还搞是非人我,我们打个妄想、搞个是非,就不相应了。心地真正清净、真正平等,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,别无二念,这才叫相应。
这种说法对吗?
答:这种说法不对。这样的说法还是前面所说的念自佛。能否往生的关键不是怎么念佛,而是要在真信切愿的基础上念佛,你念佛念得再好,再没有妄想,若无信愿,还是往生不了。反之,若有信愿,即使念佛念得差些,即使念佛时打了妄想,也是能往生的,以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故。
3,问:有许多精进专修净业的人,临终不能往生,是不是有下列情形?第一,定业难移;第二,守戒不严,偶然破坏,自己不知,也无人提醒,没有忏悔;第三,做募化、推销、赠送等工作不慎,种下了恶因;第四,临终时有恶缘干扰。
答:你说的几点都没有说到点子上,不能往生的唯一原因,就是信愿没过关。用大白话就是,你不是真的愿意去极乐。弥陀要解云,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。
4,问:末学常见到善知识开示说临终最后一念不在念佛上就不能往生,所以末学有些担心,自己修行总很吃力,念佛功夫很差,相信自己这一生达不到功夫成片,也不能保证临终一定有人来助念,同时还没人干扰,那最后怎么保证自己心一定在念佛上呢?自己一定能往生呢?
答:弥陀要解云,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,所以,决定能否往生的,并不是念佛,而是信愿,若无信愿,即使临终最后一念念佛了,也往生不了,若有信愿,即使临终最后一念不念佛,亦得往生。所以。临终最后一念是否在念佛上,并不是决定因素,当然了,若你既有信愿,临终一念又能在念佛上,则说明你修行很好了,但这绝不是一般凡夫所能达到的。
你看蕅益大师的开示,生西方以三种心。至诚心。深心。回向发愿心。此三直至成佛。流俗人亦三种心。轻心。忽心。将就心。此三常游五趣。呜呼。前三百千中或一有。后三百千中或一无。奚怪口言求生者多。真实往生者少也。 你看这开示里有半个字说念佛吗?没有啊,全是说的真信切愿啊。
所以,净土宗的灵魂的灵魂,就是要切实在信愿上下功夫,若信愿坚定,临终佛必来迎,来迎故,佛必慈悲加佑,加佑故,必住于正念,住于正念故,必得往生。
要真信切愿,首先得有了生死的心,若真为生死心没有,则一切说辞,皆为戏论。
5,问:我也愿意往生极乐,可我对《阿弥陀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里描绘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完全没有感觉,那怎么办?
答:那说明你对往生极乐世界,兴趣不大,没有了生死的心,用净土法门里的话就是没有真信切愿,你把学佛只是当作哲学来学。由此之故宜在出离心上先用功。此其一。
对极乐世界没有感觉,说明对净土法门了解不够,应读净土祖师的经论,尤其是蕅益大师的著作。尤其是弥陀要解。此其二
怎样培养信愿心呢?把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作为每日功德,一生持诵,由持诵故,十方如来护念,护念故,必得随文入观,随观入境,随境入心。此其三。
6,问:某f师说真正障碍往生的是带有执著性的妄想,这种说法对吗?
答:妄想从来就不是障碍往生的因素,障碍往生的唯一原因就是你不是真的愿意去极乐世界。妙宗钞云,若言三障定覆佛性,破障方显,此犹属别。若全性成障,障即佛性,以不思议德障消者,则诸喻皆圆 ,弥陀要解云,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,没有比这说得更清楚的了。
所以,由此也可以推断该f师的整个净土理论体系都是错的。
7,问:蕅益大师说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,善导大师说称念必得生, 则似乎强调的是念佛, 如何会通?
答:看一部经论,一定要了解其宗要,怎么了解其宗要呢?就是看五重玄义,称念必得生出自观经疏,而观经疏判观经以“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”,可见称念必得生,是以 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作为前提的,如果能这样理解,那蕅益大师所说和善导大师所说就没有不同了。
8,问:有人说,“修净土法门的,它的指导方法就是信、愿、行,求生净土。如果能够了悟无生,直接无我相、无佛相,亦无人、亦无佛,一样能够往生西方,而且品位更高”。是这样的吗?
答:前面一句话是对的,就是照搬净土法门里的一般说法,后一句话错得离谱,何以故,不知生即是无生,又怎么会知道真无生?不知真无生,他拿什么去判断品位更高?不知信愿行乃净土法门的不二传承,他从信愿行之外,去寻找另外一个法,他又怎么会真正理解信愿行?
9,问:为什么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并不多,是因为太重他力?
答:这和太重他力没有半点关系,若入般若,尽大地是个自己,哪里来的他力自力?弥陀要解云,此之法门,全在了他即自,宗镜录云,自心遍一切处,所以若见他佛,即是自佛。不坏自他之境,唯是一心。
进问:那是什么原因?
答:蕅益大师云,生西方以三种心。至诚心。深心。回向发愿心。此三直至成佛。流俗人亦三种心。轻心。忽心。将就心。此三常游五趣。呜呼。前三百千中或一有。后三百千中或一无。奚怪口言求生者多。真实往生者少也。
10,问:周利槃陀伽如果念扫帚,求生西方净土,是否能够往生呢?
答:若念扫帚求生西方净土,这就是回小向大了,这正好符合了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的净土宗旨,因而能够往生。弥陀要解云,盖藏通二教,不闻他方佛名,今闻弥陀名号,信愿往生,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。
有人说了,不对啊,你这缺了闻弥陀名号啊。
这就涉及到权实之理了,宗镜录云,如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。金刚经以无住为宗。华严经以法界为宗。涅槃经以佛性为宗。任立千途。皆是一心之别义。何者。以真心妙体。不在有无。智不能知。言不可及。非情识思量之境界。故号不思议。体虚相寂。绝待灵通。现法界而无生。超三世而绝迹。故号之无住。竖彻三际。横亘十方。无有界量。边表不可得。故称法界。为万物之根。由作群生之元始。在凡不减。处圣非增。灵觉昭然。常如其体。故曰佛性。乃至或名灵台妙性。宝藏神珠。悉是一心。随缘别称。经云。三阿僧祇百千名号。皆是如来之异名。只为不知诸佛方便。迷名著相。随解成差。但了斯宗豁然空寂。有何名相。可得披陈。
华严经云,此华藏世界海中。无问若山若河。乃至树林尘毛等处。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,具无边德。天台云:四种三昧,同名念佛;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。
当然了,若未入般若,那就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吧。
11,问:有F师说,“修学净土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”,“念佛是要把烦恼消掉,是要来了生死的,不是求生到净土就算可以了。”难道生到西方还不能了生死?
答:修学净土的目的绝不是明心见性,修学净土的唯一目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,这是所有修净土人都必须明白的一个道理。这个目的不明确,后面的一切就都错了,往生也无望,只能作为远生的因缘。
一直在说,修净土一定要懂弥陀要解,因为弥陀要解指出了,对于所有往生人,明心见性在弥陀圣众接引的那一刻,完美实现,百分百的实现。须知,只有实现了明心见性,净土法门才堪任极圆极顿。
也可以好好体会一下为什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乃是净土界第一公案。
往生极乐本身,就是了生死,不需要在往生以外再另外找个了生死。
12,问:诚如所言,很多修净土人把称念佛号当成了修行的全部,全然忽略了发愿的重要性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答:出现这样的问题,唯一的原因就是没有善知识的引导,也就是没有依止善知识,须知修学净土,只有净土祖师堪任善知识,只有按照善知识说的那样去做,才有可能走上正修行。
那些把称念佛号当成修行全部的人,都错误地认为只要称念佛号,佛在临终就会来迎接,佛来接引,所以能住于正念。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,佛之来迎,是需要真信切愿为前提的。那些把念佛当成全部的人,他们言必称善导,但他们从来不提善导在观经疏里判观经以“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”。这是他们所有错误的根源。
13,问:有法师说,观经的下品下生,只需要念佛就可以往生,不需要发愿。该法师说:“对临终之机,即观经下下品往生人,是讲乃至十念、一念。他马上要下地狱了,遇人教其念佛,他只能口称数声佛号,什么教理也不懂、善行也没有,但依然往生”。是这样的吗?
答: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,此乃千古铁案,于众生的平时是这样,于临终更是这样。
观无量寿经原文是这样说的,如此愚人,临命终时,遇善知识,种种安慰。为说妙法,教令念佛。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,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应称无量寿佛。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。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。称佛名故。于念念中,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。命终之时,见金莲华,犹如日轮,住其人前。如一念顷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。
这里的为说妙法,就包括了劝行者求生净土。何以为证?观经疏云:下下者,此等众生作不善业,五逆十恶,具诸不善。此人以恶业故,定堕地狱,多劫无穷。命欲终时,遇善知识,教称阿弥陀佛,劝令往生。此人依教称佛,乘念即生。
另外,观经疏判观经以“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”。若没有求生净土,你这个法就没有体了,没有体会是怎么个概念?就像人没有了身体,还能称为人吗?
所以,即使是下品下生,亦不能脱离信愿行。
14,问:某法师说,我们看佛陀在经典上,他讲一件事情,大部分都只讲一次。你要听就听;你要不听,也没办法。很严重很严重的,再重复一次,讲二次;要讲三次,那是最严重的——事不过三。
但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众生发愿求生净土,在《阿弥陀经》短短的经文里面劝了四次!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!
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:整个净土法门成败的关键,就在于发愿。
可是这位法师又说,若念阿弥陀佛,则不需要发愿,法师说,你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直捷了当,你念观世音菩萨要志心回向。所以我们说,你念观世音菩萨、念地藏王菩萨也可以往生,叫做回向往生;你念阿弥陀佛是一心归命,直接的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,不要回向。
为何说法会如此矛盾?
答:难道这位fa师不知道阿弥陀经就是在称念名号的前提下,世尊四次劝众生发愿,发愿往生?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?宗镜录云,是以入此宗镜。出语无过。举念皆真。若未到斯门。说是成非。摄心犹错。如圆觉经云。动念之与息念。皆归迷闷。信心铭云。不识玄旨。徒劳念净。融大师云。悟此宗人。道佛不是亦得。若未信者。设念佛亦成妄语。故知不达宗镜。凡有见解。尽成谤佛谤法谤僧。任万虑千思。未有相应之日。
心赋注云,大涅槃经。明众盲摸象。各说异端,不见象之真体,亦况错会般若之人。依通见解。说相似般若。九十六种外道。及三乘学者,禅宗不得旨人。并是不见象之真体,唯直下见心性之人,如昼见色。分明无惑。具己眼者,可相应矣!
15,问:李炳南净土法门疑难530问答说:“念阿弥陀佛往生,这是由阿弥陀佛的本愿而来。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念佛也可不必回向”,这种说法对吗?
答:这种说法不对。阿弥陀佛的本愿从来没说过不需要回向。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,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,这个“欲生”,不就是回向吗?不仅是回向,还要至心回向,你这个不回向从何说起啊?
大方等大集经云,作诸善根而不回向是为魔业,可见,念佛若不回向,你不仅往生无望,你还是在修魔业。
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,若不至心。早暮回向。悠悠缓纵。卽逃逝人。非必诃谤。乃名逃逝。可见念佛,你不仅要回向,还要早晚回向,不仅要回向,还要至心回向。否则,你就是逃逝人。
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,念佛工夫。秖贵真实信心。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。弥陀是已成之佛。其体无二。次信娑婆的是苦。安养的可归。炽然欣厌。次信现前一举一动。皆可回向西方。若不回向。虽上品善。亦不往生。若知回向。虽误作恶行。速断相续心。起殷重忏悔。忏悔之力。亦能往生。况持戒修福。种种胜业。岂不足庄严净土。可见,若不回向,你修得再好,也不能往生。
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,此事第一要信得及,二要时时发愿,三要念佛工夫不间。三事具,至愚亦生。三事缺一,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。其有谤此者,即谤三世诸佛菩萨。此意很明显,若不回向(发愿),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。
进问:有多位F师说,净土法门是不回向法门,该如何评置?
答:凡是认为净土法门是不回向法门的f师,凡是认为念阿弥陀佛不需要回向的f师,都应该远离,佛法就是这样,一错百错,这么关键的问题都错了,于般若,实相则不可能摸着门,则其整个净土理论体系都是错的。我们该为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。
16,问:有F师说,“信从闻生,真闻就是真信。信心的内涵就是体悟弥陀的救度,内心体悟弥陀的救度才是真正的闻,这个大家想一想就可知道”。是这样的吗?
答:还真不是这样的,信可以从闻生,但从闻所生的信是很浅的信,于法门未善顺入。大般涅槃经云,“善男子!信有二种:一者信,二者求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求,是故名为信不具足。信复有二:一从闻生,二从思生。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,是故名为信不具足。看到了吗?所谓闻思修,你只有闻思了,才能构成修,才能构成真的信。而且,即使你信了,若不会推求,你的信也是不具足的。闻要须入了闻慧,才能具足真正的信。
你若信不具足,你所修的一切皆是无本之木,无源之水。
如何体悟弥陀的救度?弥陀说,尔等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,那么,你就至心信乐,欲生彼国啊,这样不就接受弥陀的救度了吗?你不接受弥陀的救度,你怎么能体悟其救度?
17,问:有法师说,“古德把念阿弥陀佛叫不回向法门”,古德真的这么认为吗?
答:这应该是错解古德意了。大方等大集经 云,作诸善根而不回向是为魔业,轻毁禁者是为魔业,厌恶烦恼是为魔业。可见,若不回向,不仅往生无望,还成魔业了。
阿弥陀经说,若有信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这说得多清楚啊,应当发愿,就是应当回向啊。
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,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,这个“欲生”,不就是回向吗?不仅是回向,还要至心回向,你这个不回向从何说起啊?
弥陀要解云,又愿者,信之券,行之枢,尤为要务。举愿则信行在其中,所以殷勤三劝也。若无信愿,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如,雨打不湿,亦无得生之理。
蕅益大师云,若不回向。虽上品善。亦不往生。若知回向。虽误作恶行。速断相续心。起殷重忏悔。忏悔之力。亦能往生。
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,若不至心。早暮回向。悠悠缓纵。卽逃逝人。非必诃谤。乃名逃逝。可见念佛,你不仅要回向,还要早晚回向,不仅要回向,还要至心回向。否则,你就是逃逝人。
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,念佛工夫。秖贵真实信心。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。弥陀是已成之佛。其体无二。次信娑婆的是苦。安养的可归。炽然欣厌。次信现前一举一动。皆可回向西方。若不回向。虽上品善。亦不往生。若知回向。虽误作恶行。速断相续心。起殷重忏悔。忏悔之力。亦能往生。况持戒修福。种种胜业。岂不足庄严净土。可见,若不回向,你修得再好,也不能往生。
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,此事第一要信得及,二要时时发愿,三要念佛工夫不间。三事具,至愚亦生。三事缺一,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。其有谤此者,即谤三世诸佛菩萨。此意很明显,若不回向(发愿),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。
彻悟语录云,是以真能发愿,则信在其中。信愿既真,行不期起而自起。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,唯一愿字尽之矣。
印光大师云,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,只令人念四字,发愿礼佛,皆云不必,则完全一门外汉。只知自己做功夫,不知求佛慈悲力。
遍观全网,说到不回向而且有依据的。大概只有黄念祖大德的大经解,大经解是这样说的:
「回向」者,以自身一切所修之善根,向于众生,又向于佛道也。下云「愿生彼国」者,乃回自身之信行而趣向往生也。亦即《观经》三心中之回向发愿心。经曰:「一者至诚心,二者深心,三者回向发愿心。具三心者,必生彼国。」《会疏》曰:「凡就回向,有自力回向,有他力回向。如回自因行,趣向来果,是为自力。专投佛愿,不用自策励,是名他力。是非凡情回向,故亦名不回向。(不依自力,专靠他力,如是之回向非凡情所能知,故称之为不回向。)《大品般若》云:“菩萨如是回向,则不堕想颠倒、见颠倒、心颠倒。何以故?是菩萨不贪着回向故。是名无上回向。”(凡情目之为不回向,实则无上回向)
很明显,这个他力回向,绝对不是不回向的意思啊,这用弥陀要解的话来解读就是,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,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。令信愿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,而皆是已成,非今非当。可见,虽然佛回向给了你善根福德因缘,但是你还是要用这些善根福德因缘回向极乐啊。
纵观黄念祖的大经解,大经解通篇没有半点意思说,念阿弥陀佛是不回向法门。
所以,古德从来没有把念阿弥陀佛叫不回向法门。
进问:造成这种错解的原因是什么?
答:以未入般若故,对自力,他力,自他二力做太多分别,以为他力绝对超过自力,须知自力,他力,自他二力都只是方便,他们平等平等,都只是过河的筏。
再问:高估他力的作用有何危害?
答:若认为他力绝对高过自力,即是受一非余,受一非余,即是魔所摄受,这是大集经里说的。所以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,不住自力,不住他力,不住自他二力,回向求生西方。宗镜录云,大品经云。若住一切法。不住般若波罗蜜。不住一切法。方住般若波罗蜜。释曰。若住法。则不见般若。若住般若。则不见法。以法有相。般若无相。有无相反故尔。又非离有相法。别立无相般若。以相即无相。全是般若故。经云。色无边故。般若无边。又云。若学般若。应学一切法。何以故。夫般若者。是无住义。
所以,你看出来了吗?不管自力他力自他二力,最重要的是你得有求生的意愿,若没有求生,你谈这三力,没有任何意义,你谈的再多也往生不了,为何?因为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。反过来讲,你若有求生的意愿,则谈这三力都只是浮云,没有任何意义,为何?因为往生与否,全在信愿之有无,你有求生的愿,你就能够往生了。这就是般若。
再问:可否举高估他力的例子?
答:净土真宗认为第十八愿的念佛是他力念佛,能往生真实报土,其他的善根回向都只能往生化土,也就是边地疑城。这就是典型的未入般若,不懂法华经的表现。如何是入般若?蕅益大师云,吾人现前一念心性,原与阿弥陀佛同体。而罕能直下知归者,无他,未具信愿行三故也。予尝谓信如将,愿如谋,行如军旅。有将有谋,老弱亦可取胜。苟无将谋,虽勇壮亦溃矣。是故信宜专,愿宜审,行宜无所不收。专且审,故圆顿直捷而至高。无所不收,故三根普被而至广。行无所不收,方显诸佛度生本怀,由无所不收故,念佛与行孝等,他力念佛与自力念佛等,均生阿弥陀佛真实报土。
18,问:不懂如来藏,不明白心性,不修学《楞严经》《法华经》可以往生吗?
答:能否往生,全看行者是否有信愿,而信愿的根本又在愿上,也就是说只要你真的愿意去,你就能往生,因而在理上,你不需要懂如来藏,不需要懂法华经,也能往生。如此,才是符合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的特征。此其一。
但是,如果不懂如来藏,不懂法华经,你凡有言说,皆成戏论,谤佛谤法谤僧。由谤三宝故,成往生障碍,不懂法华经,当弥陀要解判净土法门极圆极顿的时候,你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,当弥陀要解说声闻人信愿求生的时候,即是别圆二教所摄机矣,你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,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你又必须得懂心性,懂法华经。此其二。
综合以上一和二,若想往生,心性和法华经还是需要懂的,如果你自己不懂,一定要保障你所依止的善知识懂,或者你的周围有懂的人,这样,你好方便向其请教。若自己也不懂,你的善知识也不懂,那就是盲修瞎练,一盲引众盲,相牵入火坑。此其三。
这就牵涉到如何依止善知识的问题,如何找到真正的善知识?如何是依止善知识之道?这就是另外需要谈的事了。
进问:能否举例说明,修净土不修学法华经的危害?
答:日本的净土真宗就是典型的不懂心性,不懂法华经的例子,净土真宗因为其半真半邪的本性,确实能迷惑不少人,若不懂法华经,是看不出其错误之所在的。糟糕的是,台湾某些人在净土真宗的基础上,又创造出了善导流,可谓错上加错,对大陆的净土界造成不少冲击和危害。
法华经云,'药王,多有人、在家出家行菩萨道,若不能得见、闻、读、诵、书、持、供养、是法华经者,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,若有得闻是经典者,乃能善行菩萨之道。其有众生、求佛道者,若见、若闻、是法华经,闻已、信解受持者,当知是人、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 '药王,譬如有人、渴乏需水,于彼高原、穿凿求之,犹见干土,知水尚远,施功不已,转见湿土,遂渐至泥,其心决定、知水必近。菩萨亦复如是,若未闻、未解、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,当知是人、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,若得闻、解、思惟、修习,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由此可见,修净土,若不懂法华经,你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。
进问:如何才能读懂法华经?
答:懂如来藏,又懂法华经的最好方法,就是读懂弥陀要解,读懂弥陀要解的最好老师,就是精读灵峰宗论或藕益大师全集。
---不可思议集(9)
念佛
天津仁良 2024.8.9 16:01: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