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条 »论坛首页 »经典阅读   »论题组:6  2005.3.30 10:05:00   法华微信 注册
 zt 菩萨十地略说 (原出处未提到作者)〖常随佛学〗(3.30 9:51) (2597)
 zt 什么是菩提心?如何发菩提心?(原出处未提到作者)〖常随佛学〗(3.30 9:54) (2649)
 zt 太虚大师:出生菩提心经讲记(摘选)〖常随佛学〗(3.30 9:56) (2688)
 zt 智者大师论述发菩提心的深义〖常随佛学〗(3.30 9:57) (2636)
 zt 全部转文的题目〖常随佛学〗(3.30 10:05) (2641)
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
zt 菩萨十地略说 (原出处未提到作者)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31.html

大悲心、菩提心、无二慧是菩萨修行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。

菩萨修行的位次,地前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之分,地上有十地之分。十信之前,为外凡菩萨,十信之后,为内凡菩萨,十住至十回向,为贤位菩萨,十地之上,为圣位菩萨。十地菩萨所证,就其本体来说,是无二无别的,就其层次来说,十地各各不同。

初地名极喜地,一登此地,现证法性,得未曾得,生大欢喜。此时,世俗菩提心转为胜义菩提心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菩萨。此地菩萨断除身见结、疑结、戒禁取见结,远离不活畏、死畏、恶名畏、恶趋畏、大众畏,圆满布施波罗密,开始示现八相成道。初地菩萨,不再受生恶趣。其实,从四加行的忍位开始,就决定不入恶趣,俱舍颂中“忍不堕恶趣”即是此意。与小乘比较,小乘第八圣预流向与初地一样,断三种结,灭恶趣道,除异生性。不过,初地菩萨比二乘殊胜,依唯识说,二乘只证人空不证法空,而菩萨则双证我法二空,智慧超过二乘圣者,依中观说,初地菩萨只在福德方面超过二乘,在智慧方面,中观认为二乘也证法空,只有七地以后,菩萨的智慧才会超过二乘。

二地名离垢地,一登此地,梦中都不犯戒,圆满持戒波罗密。由于戒行清净,二地菩萨能积极修行使善业道。业与业道不同,业指身、语、意三业,而业道是业所经之道,指意业。

三地名发光地,一登此地,就会发出赤金色的智慧之光。究其原因,一是三地菩萨定力深厚,引发修慧,一是三地菩萨得闻持陀罗尼,引发闻慧与思慧。此地圆满忍辱波罗密,断除嗔心与贪心。嗔,为欲界特有,“上界不行嗔”。贪,为三界通有。另外,三地菩萨定力深厚,有大神通。神通中的前五通,是共外道的,而漏尽通,是佛教独有的。

此三地多为在家菩萨而说,为福德资粮之因,为佛色身之因。

四地名焰慧地,智慧之光比三地更为殊胜,能如火焰般烧毁烦恼。此地圆满精进波罗密,由于勤修菩提分法,能断除一分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。菩提分法,简单地说,是指七菩提分法,详细地说,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。

五地名难胜地,无论是天魔、阴魔、死魔,还是烦恼魔,如与此地菩萨相斗,都不能获得胜利。一般说来,在资粮位与加行位就能降魔,但此时不是单凭自己的力量,尚需佛力加持。初地菩萨虽可与魔王对抗,但定力不深,一旦出定,就被魔王所扰,不能说是难胜。五地菩萨圆满静虑波罗密,定力深厚,任何外在的魔王均无法战胜。五地菩萨能通达诸谛的微妙性,苦谛、集谛、道谛为世俗谛,灭谛为胜义谛。

六地名现前地,现见缘起的真实性,般若智慧现前,圆满般若波罗密。小乘三果与大乘六地,可入灭尽定,六地之前,没有广大的悲心与高度的智慧,不能入此定。灭尽定灭尽一切心识的活动,是圣者所修之定,不共外道。对此,小乘认为是灭除前六识的心心所法,大乘认为是灭除前七识的心心所法。另外,唯识认为灭尽定是有为法,而中观认为是无为法,有部认为灭尽定有实体,而经部、唯识、中观都认为无实体。要入灭尽定,必须以世俗谛为下手处。

七地名远行地,快到彼岸的世界,离凡夫生死已经很远。对灭尽定,六地菩萨虽常能具足,还需要加行来引发,而七地菩萨则能上一刹那入定,下一刹那出定。七地圆满方便波罗密,方便为般若所摄,是从般若所起的大用。六地的般若为根本智,重在证悟空性方面,七地以上的,为后得智,重在教化众生方面。

八地名不动地,一登此地,烦恼断尽,不为烦恼所动。关于断烦恼,大小乘说法不一。小乘认为,烦恼有见思两种,见惑在见道位上同时断,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别断。唯识认为,烦恼有烦恼障与所知障,小乘只断烦恼障,不断所知障,大乘则可断二障,分别二障于初地顿断,俱生二障地地分断,烦恼障于八地断尽,所知障于佛地断尽。中观认为,从初地到八地,烦恼就可断尽,八地以上所断的,只是烦恼的习气,而这习气却是二乘所不能断的。八地圆满愿波罗密,得十自在,为救度众生,可于三界之中随意现身。八地又名不退转地,由于修证的不同,不退也有深浅的不同。十信位时,成就信不退,深信自己不退转小乘或凡夫。十住位时,成就住不退,对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胜解。初地位时,成就证不退,证悟诸法空性。八地位时,成就念不退,得无生忍,念念流入萨婆若海。

九地名善慧地,得法、义、辞、辩四无碍解,于诸地菩萨中说法第一。九地菩萨圆满力波罗密,力有两种,一是思择力,属于理解方面的,一是修习力,属于实践方面的,二者合一,则解行相应。

十地名法云地,圆满智波罗密,以佛法之雨滋润众生,以慈悲之云隐蔽万物。一登此地,十方诸佛都为其灌顶,预祝即将入于佛位,所以又名灌顶位。十地的最后心,就成佛了。


十地菩萨的修行,诸经论中都分为三个阶段。从初地到六地,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阶段。从六地到八地,是无相有功用行的阶段。从八地到十地,是无相无功用行的阶段。


本贴由香百合于2005年3月23日22:00:24在〖慈氏学论坛〗发表.

 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
  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
常随佛学  2005.3.30 9:51:30    

(6-1)  显示次数:2597(1839+758)     查看常随佛学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
zt 什么是菩提心?如何发菩提心?(原出处未提到作者)
密法中关于修心的理论和实践是如何的?什么是菩提心?如何发菩提心?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34.html

  《大日经》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:“菩提心为因,大悲为根本,方便为究竟”。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成如来果,是密法的核心。密法的一切修持,如念咒、修明点、修拙火、礼佛、供养等,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,方能证道、入道。因此菩提心被喻为“成佛的种子”。
  寂天菩萨在《入菩萨行》中将菩提心的功德归结如下:
  1.能消重罪,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。
  2.能获妙乐,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。
  3.能为所求,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。
  4.名至敬归,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。
  “众生导师以慧观,彻见彼心极珍贵,诸欲出离三界者,宜善坚持菩提心”。菩提心,就是圆满无上智慧之心,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,又是两者的统一体。发菩提心,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。从修证的次第上,菩提心依次可分为三种(从低到高)
  1.愿菩提心:
“愿为百业之先”。具有伟大的抱负,弘深的誓愿,这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。愿菩提心,就是要首先发大愿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如我们在皈依时所发的四弘誓愿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地藏王菩萨的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的大愿均给我们作一个榜样。
  2、行菩提心:
  愿心是行心之始,行心乃愿心之成。有了愿菩提心,又付诸行动,将它提高为行菩提心,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了。此时,我们所发的愿心,所持的戒誓,所行的修持,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。寂天菩萨这样赞叹此心:“即自彼时起,纵眠或放逸,福德相续生,量多等虚空。”
  3、胜义菩提心:
  它是慈悲与空性的统一。此心一发,即已悟入无生法忍,转识成智,证得真如实相。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无上智慧,不生不灭,涅磐寂静。以上的愿菩提心、行菩提心、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,但又各有择重。愿菩提心,择重于发愿;行菩提心,择重于深悲利他;胜义菩提心择重于体证般若。三者相辅相成,不可分割。
   菩提心的阐发,哪怕象火花一样的一闪念,就已具足无量的功德。在佛经中,称赞初发心的菩萨为“众生之上首”,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是很重要的。
  如何发菩提心呢?
  首先要忏悔罪业。
  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,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世清净的心中才能生根、发芽。比如,一个瓶子要装纯净的水,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净,再注入清水,若瓶子不干净,再纯净的水倒进去,都会变成污水一瓶。可见,忏悔罪孽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。
  佛陀《四法经》中宣:“若菩萨摩诃成就四法,减先所造久积过罪,何等为四?所谓悔过行,对治行,制止力,依止力。”寂天菩萨在《入菩萨行》中,做了适当调整,详细地论述了忏悔罪业的过程和方法:
  第一步:发露先罪(悔过行)
  将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来,如同泻腹中的毒物,这样可以避免罪感潜伏在内心深入作崇。
  第二步:依止三宝(依止力)
  寻找精神上的依托,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。就好象病人要寻找医生,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。
  第三步:依教对治(对治行)
  以佛法来调伏烦恼,广修六度,十善四摄,积累资粮,恢复道力。好象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、调理、恢复健康。
  第四步:誓不犯罪(制止力)
  就象病愈后要时时小心饮食,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发疾病。同样,发露罪孽,清静之后,必须严持戒律,精进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产生。
  以上四步骤是忏悔罪孽的最有效、最圆满的方法。像这样习修功课,原来“五毒”炽盛的心理温床,就会逐渐转化为安祥、慈悲、智慧的土壤,菩提心的种子一旦播下,自然就会生根、开花、结果!
  第二、视一切众生如母。
  若只是忏悔罪孽,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,那还不能算做发菩提心。为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慈爱之心,可以先观想我们的母亲,为了养育我们,所付出种种辛劳,所承受的种种痛苦,首先对自己的母亲升起真诚的强烈的慈悲之心,报恩之情来,并愿意为了母亲获得安乐和幸福,付出自己的一切……,逐渐将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你的亲人,朋友;接着再做进一步观修,在无始的轮回中,无人不曾是我们的母亲、我们的亲人(包括人、冤家、恶徒、邪魔、直至一切友情),我们应将他们视如已母,不惜一切代价,带领他们脱离苦海,获得安乐,以报亲恩。此心一发,菩提心的种子就已成熟了。
  第三、转逆缘成为法道资粮。
  当我们受病苦折磨,他人恶意中伤,遭受失败的打击等种种逆缘时,我们不应怪罪于任何他人,而应找出问题的症结“执我”。所有的佛法均是针对此症而修习的。此时,应谨记用寂天菩萨的“自他交换法”作如此观修:无人过去不曾为我的父母,我应思维他们的利益多于自己的利益;舍弃“自我”,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,承担他们的痛苦;再进一步观修,伤害我们的人,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修持的机缘,应把他看成是帮助我们的善友;我们所受的病苦,是鞭策我们勇猛习修佛法的动力。如此一来,我们不仅不应对他们起嗔厌之心,还应升起感恩之情,转逆缘成顺缘,成就法道资粮。
  菩萨行者所发菩提心,必须具有两种欲乐。 
  1.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。
  2.欲成无上菩提(成佛)
  若只欲利他,不求成佛,只是大悲心,不是菩提心。
  若但求成佛,不为利他,只是自利心,也不是菩提心。
  在密法中,修身和修心(发菩提心)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,即定慧双x,身心双x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修动机端正、目的明确,成就无上佛道。若没有菩提心的指引,单纯地追求“修法”,日久功深,得来的只会是“狂慧”与“邪灵”,不能证道,入道!非但不能成就佛果,反而招来入地狱之因!



本贴由香百合于2005年3月23日22:02:42在〖慈氏学论坛〗发表.

 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
  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
常随佛学  2005.3.30 9:54:47    

(6-2)  显示次数:2649(1931+718)     查看常随佛学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
zt 太虚大师:出生菩提心经讲记(摘选)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33.html
出生菩提心经讲记

──二十二年春在奉化雪窦寺讲──


悬 论
一 释题
甲 经题
1. 分释

......
(三) 出生
「出」、「生」二字,寻常连续,并无分别二字含义之界说,如说生出、生起等。实则二字有严格之界说,兹引中论释八不中之不「生」与不「出」之意曰:「本无今有为生」,如瓶自因缘和合而有生,是为生义。「本无内出为出」,如蛇从穴出。现世间学者谓此地球初凝结之时,其生命种子,或谓自另一世界而来者是为来义;或谓即此地球之内含有此生命种子,时至自内而出者,是为出义。此中所示出生者,为菩提心。而出生各有二义:出二义者,一、显出义,指不生不灭之法性而言,为「菩提心之本体」,亦即一切法一切众生平等之体。因二障所覆不复现露,一朝障尽,如云中月,云尽月现,故显现名出。二、长出义。依种种胜善功德而增固有之无漏清净菩提种子,此则由增上缘而助长因缘义也。然此二义有其差别,显出之菩提心体,是「无为无漏」清净法,是大总相体,是为无为漏无漏之平等性。或曰实相,或曰法性,或曰实际,或曰真如等皆其异名。长出之菩提心种,是「有为无漏」清净法,是佛果功德之总包,亦即一切功德之所自出,以智现故。然「勤勇因」基於「证得因」,勤勇因虽为直接长出菩提之必要条件,证得因亦为间接长出菩提之必要条件。摄论有言:『佛得无别无量因,有情若舍勤功用,证得恒时不成因,断如是因不应理』。是则无为无漏亦为长出菩提心种之缘也。或问曰:此经则有出有生,中论则无出无生,同是圣典,何有无不相侔耶?答曰:不相违也。有出有生者,因缘而出,因缘而生。无出无生者,因缘和合空无自性;以无自性故,生即无生,出即无出。且法性无生出,性相皆同,中论不生出,意在於此,乃就第一义谛言也。是则中论与此经,不但不相违而且相成。「生」二义者:一、从种子而生现行。有为法皆有生住异灭之四相,本无今有为生,本有今无为灭,故生义限於有为,出则通乎无为。此中明生,亦即依菩提心明也。然则从何而明耶?则从一切有为无漏清净现行法明生。一切众生为无明烦恼之牵使,生死轮回,流转不断,皆为有漏。当其初发菩提心而未登地,则无漏清净有为种子未达最胜之增上缘故,未起现行。然既发菩提心,则其行事皆以菩提心为准则,而有随顺无漏之有漏善法种子生起现行。若登初欢喜地,则有本有无漏种子,生起无漏现行。无论其为有漏无漏,皆自种子而生现行名生。此则三种菩提中,但就阿耨菩提言也。二、从现行而薰生种子。即依所起顺无漏之有为有漏善法现行,及初地以上所起之有为无漏清净法现行,复薰生有为有漏善法种子及有为无漏法种子,是为现行薰生义。

(四) 菩提
「菩提」为梵音,此为翻音不翻义,如现译之意大利、美利坚等。约义,菩提新翻为「觉」,古或翻「道」,此有四义:

一、菩提自性:此有二义:菩提即自性,即以「智」为自体,持业释也。此智即佛果四智──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,以凡夫论则以别境中「慧心所」为体。但是佛果以「智为主」,以八识成四智,凡所施皆为智之作用,一切功德皆以智为主体,神通庄严皆智之所变;故修行者,惟以一切智智为所趣也!智既为王,则余为相应。在凡则以识为王,有漏染净不离於识,升沉苦乐皆识之所变。圣教有劝依智不依识者,勉其舍凡入圣也。然识智又可互通凡圣,未可定执一是,如佛果位之清净庵摩罗识,加行位中之四如实智,皆互通之例也。特凡位中之别境慧,通於善恶无记之三性,杂而不纯,不能转一切法而为一切法之所转;故发菩提心云者,欲以类似乎智之慧心所,挟有力之「善法欲」而起,以击起本有之无漏菩提种子耳。非初发心者,即真有菩提现行也。而佛果之智,虽亦不离别境慧,然其王所皆为大光明藏( 智 ),且王既成智,则一切相应皆为智之附属者,故其作用能转一切法而不为一切法所转,得自在故;惟是无漏善净,虽有漏善且莫能望其项背,况余恶无记法所可拟哉?2.菩提之自性,即以一切法之自性为自性──真如──,依主释故。此诸法之自性,为无为、漏无漏、不增不灭,若佛出世与不出世,穷三世而不变,历万象而湛然,生佛一体,木石皆具,是为大总相法门体。


二、菩提所现:此有二义:
1.现有为无漏法。十八界皆在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之中,犹如影像而分别显现。镜智虽无能取所取一异分别之相而有一切所知影像显现,即尽未来际救度众生之事业如净佛国土等,莫非此智之功用。推而广之,菩提既为四智之综合,则平等性智之为地上菩萨现卢舍那( 即毗卢遮那) 身,成所作智之现三类化身,妙观察智之应机说法,无一而非菩提之所现。此犹拘乎有为无漏之後得智而言者也。或曰:随类所现无乃通乎恶,何以称为纯善无漏者也?答曰:此天台之所以有「性具善恶」之说也。诸佛大悲愿力神通智慧不可思议,外现明王等相,无一非同体大悲之表现也,相似有漏而体是上净无漏。如慈父为令子出火宅,而诱之以良辰美境可娱乐之所,或威之以鞭杖斧钺可畏惧之具,及火宅既出,而子得安稳快乐。且诸佛於因地中法门无量誓愿学者,皆为达到此目的耳。故金刚明王毋宁谓为大悲之实际也。
2.现无为无漏法──四智菩提。虽有谓後得智四智皆有,根本智则为成所作智所无,然根本智实为菩提之正体,根本智缘真如挟带真如而起亦有亲疏所缘缘义,特以挟带故,或谓有见无相,有相无见,见相皆有皆无之异。而後得智或加行智上疏所缘缘之真如既为菩提之实体,其根本智上亲所缘缘之真如非菩提所现而何?此览所缘缘论可见也。且『变相观空惟後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』,为成所作智所显现之影像真如,则余三後得智或加行智亦有变相观空而不诠真之影像真如显现明矣。此皆菩提所现之无为无漏法也。

三、菩提相应:
四智各有二十一法相应,连智王则成二十二法。即五遍行──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四别境──欲、胜解、念、定,十一善法──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镇、无疑、勤、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,加所转之净识,则成二十二法也。此二十二法,法尔皆善,故得与菩提智境相应。
四、菩提等起:菩提心者,万德之总枢。自初发信心起至未入见道位止,依菩提心所起之有漏善法,皆为随顺无漏法者。加行位中有漏善法随菩提心而增长殊胜,以之激起入见道之菩提现行。见道位後直至成佛,无漏曰增,有漏曰减,以资粮加行位中之有漏善法,而感十王寄位或变易身或意生身之增上果。无漏曰增,增之极而佛果圆,有漏曰减,减之极以至永无。是则无论随顺无漏之有漏善法与夫纯无漏清净法,皆必待菩提为之前导而後可有成功也。故菩提圆则有漏永无而无漏功德皆圆。佛果一切不可思议方便用,莫非菩提所起,是为菩提等起。菩提自性,菩提所现,菩提所应,菩提等起,皆摄於菩提之中。然此经所说菩提
通於三乘,则其自性、所现、相应等,亦可以三乘义分别推知。然考此经旨趣所在,则独在发大乘佛果菩提心,余二附带而言之耳。

(五) 心
「心」,非肉体中之肉团心,亦非八识心王之心,亦非第八识心之心,亦非心心所法之心,又非真如心之心。的指此「心」之体性,则为「志」字、或「意」字之义。发菩提心者,即发菩提志或发菩提意,即立志愿之义。然「志愿」之自体,为五别境中之「欲心所」,依愿望而立决定坚固之志,此欲心所即为发菩提心之心字的正当解释也。然别境欲心所通於三性,此菩提志愿欲在初发起时,即为有为有漏善法之随顺无漏法者。以为求得佛果菩提故而发生此欲,则大乘佛果无尽功德法皆此欲心之所起也。故寻常所谓四弘誓愿,正即此「心」字之自性地。此谓「心即自性」乃持业释。至其共同之体性,亦即真如,则为「心之自性」,依主释也。至其「所现」,则为上求下化之境;「等起」,则为随顺无漏功德法;「相应」,则为善心心所。其义皆可类推,不复一一。
再进一步讨论「菩提心」之体,则具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之五法。且如十信位之前,初发意菩萨固以「欲」望心为其体性;逮至十住、十行位中,则其住住行行莫不以胜解为前导,故此过程中则以「胜解」为其菩提心之自体。而十回向念念回向佛果,回向众生,回向法界,则宜以「念」为自体。及至四加行,暖顶位中证明得定明增定,而忍世第一位之四如实智,皆由前二定而发,则四加行宜以「定」为自体。一登初地见道而後,菩提智觉之观行既已生起,直至佛果,则应以「慧」为自体。然初地以上皆分证菩提,佛果究竟证菩提,克论其自体虽为智觉,而相随则以一切功德为体也。故以经历之位次论,则菩提心之体通乎五别境及一切功德。至寻常所谓之菩提心,克论其自体,确以欲望为心体也。

......
2. 合释
分释既毕,加以合释,乃能贯显其义。菩提心者,非泛常心,亦非经历位次中胜解、念、定、慧之心;克体言之,乃最初发心之欲望心即志愿心也。菩提者,非二乘菩提,随顺言之,通大乘地上分证之菩提;克体言之,惟佛果位上之究竟菩提也。故今宜解为「菩提之心」,即求证菩提之欲望心或志愿心,依主释也。若到佛果,菩提即为一切功德之综合,故於究竟菩提位中,宜以「菩提即心」或「心即菩提」为义,持业释也。出生菩提心者,即依本有求证菩提的希望心之种子、而发起求证菩提心的希望心之现行。故宜作「出生之菩提心」或「菩提心之出生」,依主释也。出生菩提心经者,所出生之菩提为所诠义,依所诠义而名能诠之经,「即出生菩提心之经」,依主释。出生菩提心义即为此经,即义名经,亦可持业释也。(宝忍记)
(注:此下由宝忍法师代讲,故讲记止於此。)

记者按:大辞典谓缘事菩提心,缘理菩提心,行愿菩提心,胜义菩提心,三摩菩提心。缘事、即四宏誓愿之善法欲,缘理、即缘真如之胜解心,行愿、即合上缘事缘理之念心,胜义、为根本後得之智慧心,三摩地即定也。深密『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住』是亦其体即欲。显扬所谓『发心者、谓诸菩萨发菩提心。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,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,依彼行相强盛因缘於无上菩提发大誓愿,受发心法,谓我必定当证无上菩提,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脑故及离诸苦难故。此受发心复有二种:一、世俗发心,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,起增上意,发誓愿言:长者忆念,或言圣者忆念,或言邬波陀耶( 此云亲教 ),我如是名,从今日始发无上菩提心。为欲饶益诸有情故,从今已往,凡我所修六度之行,一切皆为证得无上菩提故,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,愿尊证知我是菩萨。第二、第三,亦复如是。二、证法性发心,谓如已过第一劫阿僧只耶,证得菩萨初极喜地,乃至由如是故於大菩提愿不退转,是名证法性发心』。初世俗即愿欲,理应通在家。证法性发心,即根本智,菩提即心。




本贴由香百合于2005年3月23日22:01:57在〖慈氏学论坛〗发表.

 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
  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
常随佛学  2005.3.30 9:56:05    

(6-3)  显示次数:2688(1919+769)     查看常随佛学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
zt 智者大师论述发菩提心的深义
智者大师论述发菩提心的深义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32.html

所谓发菩提心。菩提心者。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以诸法实相。怜愍一切。起大悲心。发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者。一未度者令度。亦云众生无边誓愿度。二未解者令解。亦云烦恼无数誓愿断。三未安者令安。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。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。亦云无上佛道誓愿成。此之四法。即对四谛。故缨络经云。未度苦谛令度苦谛。未解集谛令解集谛。未安道谛令安道谛。未证灭谛令证灭谛。而此四法。若在二乘心中。但受谛名。以其缘理审实不谬故。若在菩萨心中。即别受弘誓之称。所以者何。菩萨虽知四法毕竟空寂。而为利益众生。善巧方便。缘此四法。其心广大。故名为弘。慈悲怜愍。志求此法。心如金刚。制心不退不没。必取成满。故名誓愿。行者若能具足发此四愿。善知四心。摄一切心。一切心即是一心。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。是名清净菩提之心。因此心生。得名菩萨。故摩诃衍论偈说。
  若初发心时 誓愿当作佛
  已过于世间 应受世供养
~~~录自〖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〗



四弘誓愿初门第四十一
  一未度者令度。二未解者令解。三未安者令安。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。
  次十二因缘。而辩四弘誓愿者。上二卷所出法门。或是凡夫共法。或与二乘同有。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。故今此一卷。略出二十科法门。皆是别明菩萨所行。诸佛证法。故从弘誓而辩也。所以凡夫二乘法中。虽有慈悲。而并无弘誓之德者。若凡夫人。既不识四谛十二因缘。虽修慈悲。止是为大福德。生梵天中。受梵王果报。此于众生。无出世利益。岂能因慈悲。树立弘誓之功。若是二乘。虽知四谛十二因缘。所修慈悲。但为自调。其心欲于一世尽苦。独入无余。既不能久处生死。荷负一切。岂能因慈悲。而起弘誓之德。今菩萨善达四谛十二因缘。怜愍一切。同于子想。故能为众生。久处生死。发心荷负一切。共入涅槃。是以必须大誓庄严。要心不退也。此四通言弘誓愿者。广普之缘。谓之为弘。自制其心名之曰誓。志求满足。故云愿也。菩萨摩诃萨。以慈悲缘四真谛。运怀旷阔。自要其心志令一切众生。同证四真实究竟之道。故云四弘誓愿也。菩萨若以诸法实相之慧。发此四愿。即是发菩提心。万行之本。灵觉之源。是以一切大士。由斯弘誓。曩劫修因。十方大圣。缘此四愿常处生死。广度众生而不永灭。今明不共之法。先从弘誓为始。意在此也。
  一未度者令度。此弘誓缘苦谛而起。故缨络经云。未度苦谛。令度苦谛。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。生死有二种。一分段生死。谓六道众生。所禀阴入界身。果报既粗。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。二变易生死。谓罗汉辟支。及大力菩萨。三种意生身。虽无分段粗报。犹有细微因转果移。变易生灭之所迁也。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萨发心。愿令得度故云未度者令度。
  二未解者令解。此弘誓缘集谛而起。故缨络经云。未解集谛。令解集谛。今明集者。即是烦恼润业。能招聚生死。烦恼润业有二种。一四住地烦恼。润分段生死业。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也。二无明住地烦恼。润变易生死业。能招聚变易生死苦果也。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。菩萨发心。愿令得解。故云未解者令解。
  三未安者令安。此弘誓缘道谛而起。故缨络经云。未安道谛。令安道谛。今明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。有二种正助道。一偏缘真谛。修正助道。此道但得至小乘尽苦涅槃。二正缘中道实相。修正助道。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种道者。菩萨发心。愿令得安。故云未安道者令安也。
 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。此弘誓缘灭谛而起。故缨络经云。未得灭谛。令得灭谛。今明灭谛者。即是业烦恼灭。生死苦果灭也。有二种业烦恼生死。一分段生死业。四住地烦恼。灭。则分段生死苦果灭。即二乘所得灭谛也。二变易生死业。无明住地烦恼灭。即变易生死苦果灭。诸佛及大菩萨所得。不共究竟灭谛也。若一切未得此二种灭谛者。菩萨发心。愿令得灭。故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。今四种弘誓所缘四谛。与前声闻中明四谛。有半满异。前但明半字有作四圣谛。今明满字无作四圣谛。所以二种四圣谛合明者菩萨之道。教门不同。若是三藏教通教。所明弘誓。但缘有作四圣谛而起。若是别教圆教。所明弘誓。通缘有作无作二种四圣谛而起。故约弘誓分别四谛。半满异于前也。
~~~录自〖法界次第初门〗



本贴由香百合于2005年3月23日22:01:14在〖慈氏学论坛〗发表.

 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
  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
常随佛学  2005.3.30 9:57:33    

(6-4)  显示次数:2636(1930+706)     查看常随佛学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
zt 全部转文的题目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40.html
诵念普贤十大愿的功德[分享]【香百合】22:07:29 3/23/05[14] (3K)
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 ---礼敬诸佛【香百合】22:12:49 3/23/05[4] (8K)
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 ---称赞如来【香百合】22:11:33 3/23/05[2] (3K)
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-—广修供养【香百合】22:10:37 3/23/05[2] (11K)
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---随喜功德【香百合】22:09:37 3/23/05[1] (4K)
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---消除障碍愿【香百合】22:09:00 3/23/05[3] (4K)
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---不忘失菩提心愿【香百合】22:08:11 3/23/05[4] (2K)
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35.html
济群法师论归依【香百合】22:04:12 3/23/05[12] (11K)
 法尊法师论归依【香百合】22:06:53 3/23/05[4] (8K)
 智敏上师论归依【香百合】22:06:17 3/23/05[2] (12K)
 法尊法师论归依【香百合】22:05:40 3/23/05[3] (8K)
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【香百合】22:04:49 3/23/05[2] (1K)
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31.html
菩萨十地略说【香百合】22:00:24 3/23/05[10] (3K)
 什么是菩提心?如何发菩提心?【香百合】22:02:42 3/23/05[4] (4K)
 太虚大师:出生菩提心经讲记(摘选)【香百合】22:01:57 3/23/05[5] (8K)
 智者大师论述发菩提心的深义【香百合】22:01:14 3/23/05[4] (3K)
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30.html
贫女供灯不灭因缘【香百合】21:59:42 3/23/05[7] (6K)
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28.html
莲花生大师关于防止修持过失的八十一条开示【香百合】21:57:49 3/23/05[11] (3K)
 莲花生大师谈共四加行【香百合】21:58:57 3/23/05[7] (797)

http://bj3.netsh.com/bbs/102942/messages/21526.html
曼殊室利十种无尽甚深大愿【香百合】21:56:22 3/23/05[8] (3K)
 文殊师利授记会(节录)【香百合】21:57:14 3/23/05[5] (3K)

 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
  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
常随佛学  2005.3.30 10:05:00    

(6-5)  显示次数:2641(1937+704)     查看常随佛学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


转向网页顶端

微信扫一扫,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-com
微信»发现»扫一扫,关注法华公众号(fahua-com)


雷霞18772849944妙得

◇   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+ SYS 总计 0 秒    ◇   



转向网页顶端

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.fahua.com  WiseForum1.0  Since1999.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