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条 »论坛首页 »法华论坛历史文章   »论题组:18  2000.1.30 21:30:17  法华微信 注册
 大乘五蕴论〖wise〗(8.23 10:09) (2416)
 南泉斩猫,究竟落不落因果?(转贴)〖wise〗(8.23 10:10) (1.30 21:30) (3723)
 佛教中的一些宇宙观(转贴)〖wise〗(8.23 10:13) (1.30 21:29) (4325)
 一念心不可思议,愿力不可思议。〖wise〗(8.23 10:14) (4571)
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
大乘五蕴论
          大乘五蕴论
                 世亲菩萨造
             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


  如薄伽梵答说五蕴。一者色蕴。二者受蕴。三者想蕴。四者行蕴。五者识蕴。

  云何色蕴。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。云何四大种。谓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。云何地界。谓坚强性。云何水界。谓流湿性。云何火界。谓温燥性。云何风界。谓轻等动性。云何四大种所造诸色。谓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所触一分无表色等。云何眼根。谓色为境清净色。云何耳根。谓声为境清净色。云何鼻根。谓香为境清净色。云何舌根。谓味为境清净色。云何身根。谓所触为境清净色。云何为色。谓眼境界。显色、形色、及表色等。云何为声。谓耳境界。执受大种因声、非执受大种因声、俱大种因声。云何为香。谓鼻境界。好香、恶香、及所馀香。云何为味。谓舌境界。甘味、酢昧、咸味、辛味、苦味、淡味。云何为所触一分。谓身境界。除四大种馀所造触。滑性、涩性、重性、轻性、冷、饥、渴等。云何名为无表色等。谓有表业及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。

  云何受蕴。谓三领纳。一苦。二乐。三不苦不乐。乐谓灭时有和合欲。苦谓生时有乖离欲。不苦不乐谓无二欲。

  云何想蕴。谓於境界取种种相。

  云何行蕴。谓除受想诸馀心法及心不相应行。云何名为诸馀心法。谓彼诸法与心相应。彼复云何。谓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、欲、胜解、念、三摩地、慧、信、惭、愧、无贪善根、无嗔善根、无痴善根、精进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舍、不害、贪、嗔、慢、无明、见、疑、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骄、害、无惭、无愧、昏沈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忘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、恶作、睡眠、寻、伺。是诸心法。五是遍行。五是别境。十一是善。六是烦恼。馀是随烦恼。四是不决定。

  云何为触。谓三和合分别为性。云何作意。谓能令心发悟为性。云何为思。谓於功德过失及俱相违。令心造作意业为性。(遍行五,除受、想)

  云何为欲。谓於可爱事希望为性。云何胜解。谓於决定事即如所了印可为性。云何为念。谓於串习事令心不忘明记为性。云何三摩地。谓於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。云何为慧。谓即於彼择法为性。或如理所引。或不如理所引。或俱非所引。(别境五)

  云何为信。谓於业果诸谛宝中。极正符顺心净为性。云何为惭。谓自增上及法增上。於所作罪羞耻为性。云何为愧。谓世增上。於所作罪羞耻为性。云何无贪。谓贪对治。令深厌患无著为性。云何无嗔。谓嗔对治。以慈为性。云何无痴。谓痴对治。以其如实正行为性。云何精进。谓懈怠对治。心於善品勇悍为性。云何轻安。谓□重对治。身心调畅堪能为性。云何不放逸。谓放逸对治。即是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舍不善法。及即修彼对治善法。云何为舍。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。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。又由此故於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。云何不害。谓害对治。以悲为性。(善十一)

  云何为贪。谓於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。云何为嗔。谓於有情乐作损害为性。云何为慢。所谓七慢。一慢、二过慢、三慢过慢、四我慢、五增上慢、六卑慢、七邪慢。云何慢。谓於劣计己胜。或於等计己等。心高举为性。云何过慢。谓於等计己胜。或於胜计己等。心高举为性。云何慢过慢。谓於胜计己胜。心高举为性。云何我慢。谓於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。心高举为性。云何增上慢。谓於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。心高举为性。云何卑慢。谓於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。心高举为性。云何邪慢。谓实无德计己有德。心高举为性。云何无明。谓於业果及谛实中无智为性。此复二种。所谓俱生、分别所起。又欲缠贪嗔及欲缠无明。名三不善根。谓贪不善根、嗔不善根、痴不善根。云何为见。所谓五见。一萨迦耶见、二边执见、三邪见、四见取、五戒禁取。云何萨迦耶见。谓於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。染污慧为性。云何边执见。谓即由彼增上力故。随观为常或复为断。染污慧为性。云何邪见。谓或谤因或复谤果。或谤作用或坏善事。染污慧为性。云何见取。谓即於三见及彼所依诸蕴。随观为最为上为胜为极。染污慧为性。云何戒禁取。谓於戒禁及彼所依诸蕴。随观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。染污慧为性。云何为疑。谓於谛等犹豫为性。诸烦恼中。後三见及疑唯分别起。馀通俱生及分别起。(根本烦恼六)

  云何为忿。谓遇现前不饶益事心损恼为性。云何为恨。谓结怨不舍为性。云何为覆。谓於自罪覆藏为性。云何为恼。谓发暴恶言尤蛆为性。云何为嫉。谓於他盛事心妒为性。云何为悭。谓施相违心吝为性。云何为诳。谓为诳他诈现不实事为性。云何为谄。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。云何为骄。谓於自盛事染著倨傲心恃为性。云何为害。谓於诸有情损恼为性。(小随烦恼十)

  云何无惭。谓於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。云何无愧。谓於所作罪不羞耻他为性。(中随烦恼二)

  云何昏沈。谓心不调畅无所堪能蒙昧为性。云何掉举。谓心不寂静为性。云何不信。谓信所对治。於业果等不正信顺。心不清净为性。云何懈怠。谓精进所治。於诸善品心不勇猛为性。云何放逸。谓即由贪嗔痴懈怠故。於诸烦恼心不防护。於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。云何失念。谓染污念於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。云何散乱。谓贪嗔痴令心流荡为性。云何不正知。谓於身语意现前行中不正依住为性。(大随烦恼八)

  云何恶作。谓心变悔为性。云何睡眠。谓不自在转心极昧劣为性。云何为寻。谓能寻求意言分别思慧差别。令心□为性。云何为伺。谓能伺察意言分别思慧差别。令心细为性。(不定四)

  云何心不相应行。谓依色、心、心法分位。但假建立不可施设。决定异性及不异性。彼复云何。谓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。命根、众同分、生、老、住、无常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、异生性。如是等类。云何为得。谓若获若成就。此复三种。谓若种子、若自在、若现前。如其所应。云何无想等至。谓已离遍净贪。未离上贪。由出离想作意为先。不恒现行心心法灭为性。云何灭尽等至。谓已离无所有处贪。从第一有更求胜进。由止息想作意为先。不恒现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。云何无想所有。谓无想等至果。无想有情天中生已。不□现行心心法灭为性。云何命根。谓於众同分中。先业所引。住时决定为性。云何众同分。谓诸有情自类相似为性。云何为生。谓於众同分中。诸行本无。今有为性。云何为老。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。云何为住。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。云何无常。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。云何名身。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。云何句身。谓诸法差别增语为性。云何文身。谓诸字为性。以能表彰前二种故。亦名为显。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。亦名为字。非差别门所变易故。云何异生性。谓於诸圣法不得为性。

  如是等类已说行蕴。

  云何识蕴。谓於所缘境了别为性。亦名心意。由采集故。意所摄故。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。何以故。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。又此行缘不可分别。前後一类相续随转。又由此故。从灭尽等至无想等至无想所有起者。了别境名转识还生。待所缘缘差别转故。数数间断还复转故。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。阿赖耶识者。谓能摄藏一切种子故。又能摄藏我慢相故。又复缘身为境界故。即此亦名阿陀那识。能执持身故。最胜意者。谓缘阿赖耶识为境。恒与我痴我见我慢及我爱等相应之识。前後一类相续随转。除阿罗汉果及与圣道灭尽等至现在前位。

  问。以何义故说名为蕴。答。以积聚义说名为蕴。谓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。

  复有十二处。谓眼处、色处、耳处、声处、鼻处、香处、舌处、味处、身处、触处、意处、法处。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。如前已释。言触处者。谓四大种及前所说所触一分。言意处者。即是识蕴。言法处者。谓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与无为。云何无为。谓虚空无为、非择灭无为、择灭无为、及真如等。云何虚空。谓若容受诸色。云何非择灭。谓若灭非离系。此复云何。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。云何择灭。谓若灭是离系。此复云何。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。云何真如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。

  问。以何义故名为处耶。答。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。

  复有十八界。谓眼界、色界、眼识界、耳界、声界、耳识界、鼻界、香界、鼻识界、舌界、味界、舌识界、身界、触界、身识界、意界、法界、意识界。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。如处中说。六识界者。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。了别为性。言意界者。谓即彼无间灭等。为欲显示第六意识。及广建立十八界故。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。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。馀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。

  问。以何义故说名为界。答。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。说名为界。

  问。以何义故宣说蕴等。答。为欲对治三种我执。如其次第三种我执者。谓一性我执、受者我执、作者我执。复次。此十八界几有色。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。几无色。谓所馀界。几有见。谓一色界。几无见。谓所馀界。几有对。谓十有色界。若彼於是处有所障碍。是有对义。几无对。谓所馀界。几有漏。谓十五界及後三少分。由於是处烦恼起故。现所行处故。几无漏。谓後三少分。几欲界系。谓一切。几色界系。谓十四。除香味鼻舌识。几无色界系。谓後三。几不系。谓即彼无漏界。几蕴所摄。谓除无为。几取蕴所摄。谓有漏。几善几不善几无记。谓十通三种七心界及色声法界八无记。几是内。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。几是外。谓六即所除。几有缘。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有法。几无缘。谓馀十及法界少分。几有分别。谓意界意识界法界少分。几执受。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触。几非执受。谓馀九四少分。几同分。谓五内有色界由与自识等境界故。几彼同分。谓即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。


  输 入 者:电子佛典编辑小组 ebtwg@ms12.hinet.net 1997/3/10
  初 校 者:电子佛典编辑小组 ebtwg@ms12.hinet.net 1997/3/10
  输入版本:以佛教书局所出版佛教大藏经为主要底本,并参酌其它藏经版本修订而成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选自开原净土 http://wisdomnet.my163.com

wise  1999.8.23 10:09:27    

(18-1)  显示次数:2416(1831+585)     查看wise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
南泉斩猫,究竟落不落因果?(转贴)
            南泉斩猫,究竟落不落因果?
                ——因果不昧,大善知识的手眼亦不可思议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徐进

  南泉斩猫,究竟落不落困果?

  当然不昧因果。但是,做同样的一件事,凡夫与成就者有很大差别。主要有两点:1、果有差别;2、受报方式有差别。菩萨是“心能转物”,来去自如;凡夫是“物能转心”,完全为业所牵。

  一、发心不同,果报有别。

  释尊在《大涅磐经》中说过,他在往昔无量世前做大国王的时侯,曾供养一位婆罗门四十年;但有一天,这位婆罗门说了诽谤大乘佛教的话,世尊说:“我于尔时,立断彼命”。当与会的菩萨问,世尊当年是否已住于“一子地”?(即,等视众生,犹如一子)世尊说,当年已住此地,于一切众生无嗔恨心;但为真实利益众生故,断彼命也。该婆罗门以诽谤大乘之故,命终即堕地狱;在初入地狱的一刹那,忆念起自己是被某大国王所杀。为何被杀呢?是因为自己诽谤大乘佛法。思及此事,立时于大乘法起恭敬心。以此一念恭敬,当下就从地狱中出,生于知足天中。释尊于是说,我不仅没有剥夺他的生命,相反,还增添了他百千岁的天寿。世尊说,我以杀此婆罗门功德故,速超多劫成佛。在相它经文中,还记载过释尊做大商主时,曾有一名恶人欲害五百善士,当时为救护五百善人、兼为遮止恶人罪业故,杀掉了他。以此功德,又超越多劫成佛。

  杀生是大恶业,为何释尊行之,反有功德?以发心不同故。我们凡夫所有杀生,皆是从贪嗔痴起,因此成就的都是三恶道的种子。而菩萨杀生,则是出于极大的慈悲心,出于爱护众生、利益众生之心,(如密教中的愤怒本尊,实是慈悲至极,方便化现也)因此成就的是菩萨道,是功德资粮。这和凡夫的杀生有极大差别。

  当然,即便如此,因果亦不昧。释尊后来受金戗之报,即为此也。


  二、证量不同,于彼众生,利益有差别。

  菩萨的修行,一切为众生,身语意业,所有功德,念念回向众生。因此,凡与之结缘的,决无空过者。经文上说,就象妙香,如果众生恭敬受持,身染香气;而忿怒击打、乃至以足踏碾,亦染香气。释尊在过去世做仙人时,曾有一青雀在其顶上筑巢,仙人为不惊动恼害彼故,七年中端坐不动。此青雀本于无记中种下了轻慢菩萨的业,但以菩萨摄护故、回心惊悯故,兼与菩萨结缘故,获大福报,多世为王,至佛灭后近千年,仍受国王身(《五灯会元》上有详述)。又:西藏密勒尊者,在初学时,曾受师兄俄巴喇嘛之命,做降雹法,以警示破坏佛法的恶人。当时因普降冰雹,打死幼小生灵无数;尊者以麻袋盛满鼠雀尸体,哭诉于师兄前。俄巴喇嘛告诉他,这些被无辜打死的众生,将会是他成佛时的弟子;而在尊者未成佛前,俄巴喇嘛以成就力,摄受于彼,使其解脱。当时密勒尊者心存疑惑,俄巴喇嘛弹指之间,即使所有鼠雀复生,飞奔四散而去。尊者于彼时,对佛法生大信心,对善知识的成就亦生大信心。(详见《密勒尊者传》)

  所以,南泉斩猫,实乃为广大利益众生而行的菩萨法,是从极度的慈悲心中流出的善巧方便,与我们凡夫的行径,可有天壤之别!因此索达吉堪布在《密宗断惑论》中说“小乘中本为根本重罪的杀生,只要由大乘的大悲心或由密乘的大智慧来摄持,也可成为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”。我们切不可以凡夫知见来推测圣人的证境,犯下诽谤善知识的过错。


  三、大善知识的善巧方便难以测度。

  在《华严经》中,善财童子参无厌足王,发现彼王坐于高广座上,审判犯人,处以种种酷刑,或断手足,或挖心目......惨不忍睹。善财童子在惊怖的同时,于王退失信心。无厌足王于是带善财童子入己宫室,善财童子见其室容纳一切诸佛净土,事事无碍,无有穷尽。国王告诉他,从我本愿,宁可千万劫处地狱受苦,亦不愿给一虫蚁造成恼害;更不用说杀伤众生了。但是该地世风日下,人民多乐贪嗔痴,喜造无尽恶业;为方便调伏彼等,我化现出许多人,让其犯法,再处以酷刑。彼众生等,因睹惨烈刑罚故,弃恶从善,而我实际不曾杀害众生。可见菩萨的手眼不可思议!但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因果的可怕,如果不是为避免因果,无厌足王为何要“变出化人”来用呢?

  因此,南泉斩猫就更复杂了。因为,菩萨可以“化猫”为用,以助利生事业,其甚深智慧、善巧妙用,谁能测度?从《华严》中,可以看出:很多善知识的境界是凡夫不能揣测的,如婆须密多女,得离欲三昧,而示现贪欲相;凡与之结缘的男子,则获不同程度的解脱。无厌足王,得慈心三昧,而能显现嗔相,利益众生。胜热婆罗门,示现痴相,修外道法,投身扑火,而实能折服一切外道,令入诸佛正见......所以,《华严经》中,善财童子每每对善知识退心时,护法神总要提醒他:“善男子!求善知识莫生疲懈;见善知识莫生厌足;于善知识所有教敕皆应承顺;于善知识善巧方便莫见过失!”莫见过失,就是教我们不可以凡量推测圣量,以善知识成就不可思议故。

  所以, 末学认为, 对我们凡夫而言,有两件事要注意:

  1、要对如来、善知识生坚固信心,以其境界非凡夫能揣度故。获甚深智慧与功
  行的佛菩萨、大善知识,心力自在,来去自如,能方便化现种种境界,诱导
  众生。佛受金戗马麦之报,是为了向我们展示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,并非尚
  有宿业未了;如果尚有余业,又如何能成佛呢?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上说,
  证究竟空性,不仅断了烦恼了现行,而且断了一切烦恼的种子,也清净了一
  切业障的种子。如何还会再受报?但为调伏众生之故,方便示现也。《维摩
  经》中,如来示现病相,让阿难取乳为药;乞至维摩大士门前,大士呵斥阿
  难说,快闭嘴,不要让他方菩萨听到你的粗言,而退失菩提心。什么粗言呢,
  即是说“如来有病,需乳为药”。转轮圣王以小福德,尚且无病,何况如来
  万德积聚之身?但以佛出娑婆世界,为摄受调伏下劣众生故,方便示现业报
  故。《大涅磐经》上说:“如来住于大涅磐,处处示现涅磐”,即此之谓也。

  2、不可效仿圣人的举动,以因果真实不虚故。古德曾云:“踏破毗卢顶上行”、
  “一棒打死喂狗”等语,“骑圣像”、“烧舍利”等行,如果未彻悟的人,
  如果也去说、也去做,决定免不了下无间地狱,以诽谤三宝故。因此,我们
  凡夫千万要注意这点,不要把自己也当成圣人,我们的种子、我们的业力,
  与佛菩萨、善知识有天壤之别,不得草草!南泉斩猫得,我们却斩不得!

  西藏有句话:“凡夫不能做瑜珈士的行为,瑜珈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为,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”;汉地也有句话:“发心要大,胆子要小”。因缘果报,明明昭昭,我等初学,焉能不慎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选自网络中文佛法作品选录 http://www.physics.unc.edu/~zhaoj

发布于:1999.8.23 10:10:59    修改于:2000.1.30 21:30:17  
wise  1999.8.23 10:10:59    

(18-2)  显示次数:3723(2964+759)     查看wise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
佛教中的一些宇宙观(转贴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徐进

一、佛教向我们提示了至极广大的宇宙观。

1.地球是个扁圆的球体,运行于虚空。按《阿含经》等,皆言以须弥山为轴,
有四大部洲绕日而行。即有四个绕恒星旋转的星球,上面者有人类居住,有
生命存在。地球在其中,称南瞻部洲,即“阎浮提”,形状如庵摩罗果,略
为扁圆。科学直到最近两百年,才证明地球是个扁圆球体;而佛经中早在二
千多年前就提出了。

2.佛经中指出,地球上有四大海洋,分隔陆地。地球上的大陆都是北广南狭,
故阎浮提人的脸形也与之相仿,是瓜子脸,下巴尖。见《楼炭经》等。

3.其余三个有生命的星体分别是东胜神洲、西牛贺洲,北俱卢洲。东、西两洲
人的寿命约为我们地球人寿命的二倍半;北洲人是我们地球人寿命的十倍,
并都随着我们寿命的增减而相应变动。东、西两洲陆地形状是半月形,北洲
陆地形状是园形。将四大部洲圈起来,其中的范围叫做“四天下”,又名“
小世界”。而佛教说的“大千世界”,共有百亿四天下,这是多么广大的宇
宙观!而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此理。但其虽探测至外太空,尚未寻找到其余三
个有人类居住的星体,可见佛法的广大。而修行至初禅,即可在定境中看到
须弥山和四大部洲,佛之罗汉弟子,如目连等,一昼夜即可飞行遍四天下,
数尽其中的人民、动植物种类。可见圣境诚非凡夫所能想象分别。

4.每一大千世界,称为一佛土,有佛住世,教化众生。有的大千世界有千亿四
天下,有的有万亿四天下,大小不一。《华严》上说,有正世界,有侧世界,
有覆世界,有仰世界,差别万端;人民的身体、相貌也千差万别,有的头大
身小,有的多手多足,并有不同的寿命、名字、礼仪、住处......每一世界
悬浮于空中,下有风轮执持。所谓风轮,即是无形的强大引力。这是现代科
学所证明的。

5.世界为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欲界从地狱直到他化自在天,色界从梵天直到
色究竟天,四空天为无色界。其中人民相貌、身量、衣着、寿命、受用等,
难以尽述,诸君可细研《三藏法数》,其中广引经论,有详尽记载。

二、佛教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解释:从缘起生。

1.世界的成坏。佛教指出,一切法皆是无常,皆是随缘而有生灭。缘,即是因
果。一切物质世界,(佛教中叫作器世间)皆有成、住、坏、空的变异。而
每一大千世界将坏时,先有巨大风轮起,从一国土旋至另一国土,其中一切,
从地狱至有顶天,皆悉散坏。而大千世界外,另有风轮,护住此世界,不使
其蔓延,否则,所有世界皆当损坏。而世界将成时,先于界内普兴大云,弥
满一切,接着普雨大雨,历时百千万亿年,然而因风力作用,虚空与水际渐
次分开,次有金轮执持大地,接着出现百亿日月、百亿四天下,三界依次建
立。

道教中虽有“混沌初分”的描述,基督教中亦有关于起世间描述,仿佛与此
相类,但那充其量,只讲了一个劫的成坏,而唯有得成无上正觉的佛,才能
彻底通晓三世的一切。

2.人的起源。在世界毁时,依次有火、水、风三灾。所谓“火烧初禅、水淹二
禅、风刮三禅”,是指世界火灾起时,一直能从地狱燃烧到初禅天,而其中
一切众生,业报未尽者,循业受报,或生他方地狱,或生他方边地;而业报
已尽者,或因定力,生光音天。等水劫毁灭二禅天时,众生再依次上升。水
灾退后,地面初现,上有地味,厚如乳酪,光音诸天为观新地,而从空下,
尝地味者,失却神通,久久尝之,身生粗皮(天人是没有皮肤的),接着生
骨。由多食地味者,相貌丑陋,因之而起妒忌、差别。欲心重者、妒忌甚者,
化为女人。由贪嗔痴渐厚重故,外在环境越来越坏,地味尽,地味所化之净
米亦渐粗劣,并渐渐不能自生。(其中细节甚多,难以述尽,详见《三藏法
数》)渐次建立善恶美丑,劳动、争夺,人中渐分出王者、隐士、士、农、
工、商。

3.当光音天诸人,因福尽故,下生大梵天时,先生之人,见后人纷纷下生,且
与己相貌一致,下界各类众生、物种渐次繁兴,以为是己之力,遂生大我慢,
谓:我生一切诸人,我是众生之父。

4.从究竟上说,每一大千世界的成立,皆有两个原因:一者,诸佛愿力,二者,
众生业力。谓诸佛欲取何土调伏众生,即方便成立何种世界;众生因受何种
业报,即生何种国土。如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的成立,是贤劫千佛的愿力,
也是我等众生的共业所感。当世界初成时,大千世界主--摩舍首罗王观见
世界海中生千朵宝莲,即知此劫中,当有千佛次第兴世。(见《华严》)

5.从究竟上说,生命的起源,即《楞严》所谓:“觉海性澄圆,圆澄觉圆妙,圆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……。迷妄有虚空,依空立世界,有漏微尘国,皆因空所立”。本来法界无有生灭,连法界之名字亦无,全是如来藏性净明体,广大周遍,湛寂妙明;但一念忽起,率尔无明,即《楞严》所谓“觉明为咎”者,让我们成为众生,枉受轮回。但此理甚为复杂,难以尽述,怀疑惑之诸君,可细研《楞严》,或可探知此理。真如此,则于佛法圣言量,不再怀疑讥谤矣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选自网络中文佛法作品选录 http://www.physics.unc.edu/~zhaoj

发布于:1999.8.23 10:13:43    修改于:2000.1.30 21:29:49  
wise  1999.8.23 10:13:43    

(18-3)  显示次数:4325(3739+586)     查看wise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

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
一念心不可思议,愿力不可思议。
各位善知识能关注一些出家人过失的话题,而不是盲目信仰,这非常好、非常难得。

佛法最平等、究竟、圆满,在义理和事相的各个方面都没有矛盾,都圆融无碍。如果我们学习和修习佛法,心中有很多矛盾与愤慨,说明我们还没有获得基本的戒定慧熏修功德。这样的我们如同没有炼纯的钢,尚且不能用来铸造宝剑之模,怎能指望用以削铁如泥?

所以对自己能做到什么,和应当怎么做,我们必需有足够的认识。

佛陀在经典中讲述的末法时期的现象,我们已经遇到一些,例如自称是无上佛法的台湾几种邪教,以及大陆的XX大法。这些也证明佛陀言不虚发,更增加了我们对佛陀的敬仰。但只告诉我们一些现象还不足以使我们增加对佛陀的敬仰,因为邪魔鬼神也能预见一些我们人所不能见到的未来之事,可能鱼目混珠、欺骗不知实情的普通人,所以佛菩萨引导我们不用神通怪异。佛法的独有之处是三法印和一实相印,在具体修习中体现为如实观察、如实思维,如实修证。追究如实的着手处,就是当下一念心。

此一念心能幻现佛法界,平等一切;能幻现菩萨法界,觉悟一切;能幻现辟支佛、阿罗汉法界,空一切;能幻现天法界,清净一切;能幻现人法界,仁义一切;能幻现阿修罗法界,争斗一切;能幻现畜生法界,愚痴一切;能幻现恶鬼法界,吝贪一切;能幻现地狱法界,嗔恚一切。

如此一念心,化现一切所有。我们自己,及山河大地、虚空、法界,皆是一念心化现,皆是一念心感应,那么我们来仔细返照这一念心:正在思维他人过失的时候,是平等一切众生,是觉悟一切众生,是空一切众生,还是清净一切众生,……?这样就知道我们这一念心将招感什么结果,以及发起这一念心的自己将得到什么果报。

所以惠能大师说:若是真修行,不见世间过。

见到世间过,说明我们心未平等,以不平等心,想令世界达到平等清净,终不能实现,只能增加世界的烦乱。有一句话说得不错:世间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

试想:如果大迦叶、舍利佛等佛陀十大弟子,都来用心评论在家、出家四众弟子的过失,恐无量劫也评论不完,因为凡夫时刻有过失,旧的过失评论完,新的过失又出现,这样怎会有时间和心力修习正法,怎会有十大阿罗汉出现?经典中介绍,十大阿罗汉都是菩萨示现,为我们做榜样。十大阿罗汉并不知自己是菩萨示现,只依佛陀正法修习,就证得了解脱圣果。我们与十大阿罗汉也没有区别,只是恋此尘劳,未能发深切出离心、全力修习,所以不证圣果。

又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大愿救度众生,乃至众生可以带业往生,终未闻佛菩萨批评众生:你业障深重,虽念佛名号,也不接引。

所以,佛菩萨善巧设化,无量方便,皆是为我们众生证得究竟安乐,我们不体会佛菩萨慈悲用心,不一心修习无漏智,反而执着一点点学识和知见,要去改变别人的过失,已经大大背离了佛菩萨辛勤化导的目标,我们自己最终既不能改变别人的过失,又不能证得究竟智慧,岂不是大失。

评论四众弟子(包括在家、出家)的过失,发心可能是为正法久住,但评论和批评恐怕没有好的作用,只增加法界的贪嗔痴心念而已。想善巧引导有缘众生,要有方法和恰到时宜。除非是不思议解脱大菩萨,对有相应善根的造罪众生示现嗔怒威武相,令其彻底归向正路;否则,我们凡夫,又遇到没有相应善根的众生,还是不要感情用事,既不能利益增上,又制造怨对,徒增修行障碍。

佛法不是几个魔众毁戒可以灭掉。毁灭佛法的因缘是没有人实修实证,当然就没有清净戒律和正法住持。我们即便有能力使魔众不毁损戒律,也不能指望魔众修习无上正法,如果其不能自己忏悔业障,只有魔业苦报受尽,脱离魔心,才可能生起不思议清净心,修习正法。

善知识中如果有人想靠纠正魔众的错误,由改过自新的魔众来修习和住持佛法,就太不负责了。无量众生、无数人中,得遇佛法,又俱足正信和正知见的人极罕见、极罕见,我们今日有大福德,能遇佛陀正法,修习和弘扬正法正应当从我们自己做起。

我们正处于减寿时节,确切的名字是减寿小劫,人的平均寿命每一百年减少一岁,减少到十几岁时,将逐渐出现刀兵、疾疫等灾难,这些都是众生贪、嗔、痴三毒增长所自然感应而来。我们凡夫批评、议论他人过失,都不脱离三毒,只增加此减寿小劫的恶因素,也感应自己的苦报。如果每一个人能各安本分,一心修习清净行,那么此减寿小劫将增加无量善因素,众生才能获得真实利益。

现在,我们会明白是否应当说四众过失了。

要澄清的是:戒律中不是单独要求不说出家人过失,是要求不说四众过失,四众包括在家众。

《法华经》有常不轻菩萨的往事。常不轻菩萨是威音王如来法中的出家菩萨,像法之中,四众慢心充满,常不轻菩萨没有议论、宣扬四众过失,却顶礼赞叹此四众:于佛法中行菩萨道,当得作佛。此我慢四众不知深奥义理,反而打骂常不轻菩萨,常不轻菩萨依然顶礼赞叹。后来常不轻菩萨临命终时,因宣示众生必定成佛的深奥义理,于虚空中闻威音王佛先所演说法华经,而得六根清净,获大神通力、乐说辩力、大善寂力。然后广为四众演说法华经,此慢心四众方发清净信心,常不轻菩萨又以法华经化千万亿众生,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今日我们当学常不轻菩萨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选自网络中文佛法作品选录 http://www.physics.unc.edu/~zhaoj

wise  1999.8.23 10:14:54    

(18-4)  显示次数:4571(3941+630)     查看wise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


转向网页顶端

微信扫一扫,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-com
微信»发现»扫一扫,关注法华公众号(fahua-com)


杜可心东方红当开莲花2

◇   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+ SYS 总计 0 秒    ◇   



转向网页顶端

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.fahua.com  WiseForum1.0  Since1999.6